煤炭產能嚴重過剩,已讓煤炭企業痛入。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煤炭行業打響去產能攻堅戰的關鍵一年。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是緩解這一問題的重點舉措。
去產能或有助緩解煤炭企業“切膚之痛”
去產能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前些年,國家針對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狀況,就先后出臺了多項措施,要求淘汰落后產能,控制新建項目。但是,縱觀這些行業近幾年來的去產能,效果卻并不樂觀,甚至可以用“收效甚微”來形容。
歸根結底,就在于地方政府缺乏全國“一盤棋”思想,各算各的小賬,都寄希望淘汰他人的產能而保留自己的產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方政府一旦有了這種思想,落后產能去不掉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在煤炭行業去產能中,必須要發揮好政府這只“有形之手”。
“在化解產能過程當中,政府要支持引導企業,積極發展新動能,大力開發新產業,主動開辟新崗位,加強對職工的培訓,妥善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長李小鵬認為:“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要停止新批資源和新批項目,大力提升煤的清潔高效利用能力。”
煤炭行業長期處于行政過度干預、國企占據主導、調控機制失靈的畸形市場環境,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市場反饋調節功能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本質意義。小編認為,在去產能、去除“僵尸企業”過程中涉及到人員安置、債務處置、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下的政府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