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最近被不少公司研究出手機殼的應用方案,無論是強度、重量,都比不銹鋼、鋁合金、鎂合金更有優勢。
紋理縱橫交錯的碳纖維外殼手機,聽起來都很酷,那么它將會成為下一波手機外殼的主流嗎?我們的注塑行業又該如何接住這塊新蛋糕?
比鋁還輕,比鋼還強,是寶馬的摯愛
單純的碳纖維一般不單獨使用,它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所以準確地說,航空、運動等領域用的碳纖維其實是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
CFRP有不少值得驕傲的資本:比鋁輕30%、比鋼輕50%,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因此CFRP的比強度(材料的強度與其密度之比)可達到2000Mpa/(g/cm3)以上。
碳纖維復合材料被公認為汽車輕量化最好的方法之一,很多汽車廠家都對它愛不釋手。在推進碳纖維材料應用方面,寶馬堪稱汽車業的“戰斗機”。2013年推出的純電動汽車i3,約有150個部件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功大幅減重。剛上市的BMW7系則全球首創CarbonCore高強度碳纖維內核車身架構,車頂橫梁結構以及B柱和C柱、底部側圍、中央通道和后部支撐等都使用了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相比上一代車型,全新BMW7系最大減重達130公斤。
碳纖維手機殼來了,3分鐘內可注塑成型
碳纖維讓汽車輕量化成為現實,各大汽車廠商爭相布局碳纖維研發和應用,這也讓越多越多行業跟著躍躍欲試,手機,便是其中一個“先鋒”。
德國Lightweight,是全球頂級的碳纖輪組廠商,利用自己在碳纖領域的優勢,今年它意外地推出了適合iphone6、6plus以及三星GalaxyS5的碳纖維手機殼,僅重7克。但是價格不菲,一塊iphone6手機殼要77歐元,約532元人民幣。
無獨有偶,浦良電子(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浦良”)近期對熱可塑性碳纖維技術做了研究并研制出了iphone6手機殼。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碳纖維加工普遍是采用熱固性樹脂加工工藝,而浦良則采用社內自制熱可塑性碳纖維預浸板的原材料和復合成型技術,完成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混合成型加工工藝。采用以前熱固性加工技術需要30分鐘到1個小時才能夠成型,而采用熱可塑性加工工藝就能在1~3分鐘內實現,由此解決了熱固性短時間內不能完成加工的問題。
何時去到消費者手上?
有了成型技術,并不意味著碳纖維手機殼就能馬上投產。大量生產、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成型要求技術對于目前國內成型機而言仍存在很大難題。
除去機器設備的門檻,產業鏈的整合也至關重要,甚至需要直接從源頭入手。為什么寶馬會成為碳纖維應用的“先鋒”,因為他很早就布局原材料供應。為生產纖維,寶馬通過購買世界上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商SGL16%的股份來對抗大眾汽車所購買的10%股份,還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投入1億美元建造碳纖維生產廠,為寶馬車型供應輕質零部件。
“智能終端、3C行業跟汽車行業有一點相似,就是都處在材質替換階段,對碳纖維的需求很大,但這個需求什么時候才能成為現實?”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汽車行業把輕量化作為戰略項目,才有了今天碳纖維在汽車領域的地位,如今鋁合金獨統手機市場,碳纖維的出現刷新了手機的應用材料,但它能否撬動鋁合金的地位呢?這需要整個行業去推動。
而回到最初的問題,如今碳纖維“計謀”搶灘手機市場,處于中間環節的注塑行業,要怎么接住這塊新蛋糕呢?該業內人士說:“除了技術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國注塑行業要腦洞大開一下,學習德國注塑行業做預研,更早地進入產品研發階段,與行業一起推動,不然等產品出來了才意識到要追趕,但那已經不算是追趕,是落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