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拖累未來幾年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濟增速。增速放緩部分是由于潛在產能下降。IMF指出,結構化改革有助于促進潛能的增加,匯率自由化也是政策制定者應推行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5年《世界經濟展望》中稱,由于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下跌,2015~2017年大宗商品出口國年增長率相比2012~2014年,可能下降一個百分點。能源商品出口國經濟增速放緩幅度會更大,GDP平均下降約2.25個百分點。
IMF認為,這種放緩并非都是周期性原因,也受結構化因素影響。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期間,出口國經濟中,投資以及受此影響的潛在產出往往增長更慢。
大宗商品價格難以預測,且波動性極大。價格可能處于高位或低位相當長時間,給人感覺價格會永遠位于這個水平上,然而某天會突然出現劇動。例如,2000~2010年左右,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歷史最低水平,攀升到2011年的歷史最高水平。近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顯著下降。
對于大宗商品出口國而言,產出增長以及整個經濟發展,都與大宗商品價格周期相關。IMF研究顯示,在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周期內,大宗商品出口國產出特別是投資增速,比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周期內要快。這主要是由于大量投資流入大宗商品生產部門,此外還有一些溢出效應,波及建筑、交通和物流等行業。
在嚴重依賴資源性收入的國家里,財政政策通常為順周期。也即,當大宗商品貿易改善的時候,政府財政政策更為寬松。這放大了大宗商品價格所引發的周期性影響。
IMF認為,合理的政策,不但要取決于經濟增速放緩的程度,也要取決于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引起的產出變化,是結構性的還是周期性的。研究表明,大宗商品出口國產出增長下降約有三分之二是周期性的;三分之一是結構性的,結構性表現為潛在增長的下降。
2000~2010年間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的長度和幅度超出了歷史平均水平,當前的逆轉態勢可能導致經濟更為急劇地放緩,然而目前經濟放緩程度仍然可控,表明大宗商品出口國比以往能更好地應對價格下跌。
IMF指出,結構化改革有助于促進潛能的增加,大宗商品出口國的政策制定者還應避免過高估計本國產能過剩的程度。此外,匯率自由化也是政府應該推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