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兩會期間,范現國關注食品包裝容器安全,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帶來提案——“關于鼓勵使用發泡塑料食品包裝的建議”。
據我國有關部門預測,未來兩年,塑料軟包裝在食品行業的銷售額將超過包裝工業銷售額近50%。其中,發泡塑料食品包裝改進后具有優異的阻透性、防紫外線性、耐冷凍性、耐熱性等,應用市場廣闊,尤其是飲料、乳制品行業有著誘人的商機。塑料在無菌包裝中的應用,更是給塑料包裝材料提供了一個發展空間,發泡塑料包裝材質的改進,也必將推動我國無菌包裝的發展。隨著發泡塑料包裝材料在食品中的大量使用,塑料食品包裝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何如讓自身實現持續發展的挑戰。塑料來源于石油,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而且由于塑料的性能穩定,很難自行降解,隨意丟棄后會對環境形成污染,如何處置廢棄塑料成為制約塑料包裝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之一。
塑料餐具餐盒并不是白色污染
據了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開始在中國鐵路上使用,由于廢棄的餐盒嚴重破壞鐵路沿線生態和景觀,原鐵道部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鐵路站車使用發泡餐具。到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國家經貿委令第6號),其中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
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隨著該規定的生效,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后,于2013年5月1日重新回歸市場。
李沛生還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新管理法規,擬將廢餐盒、塑料袋等納入強制回收目錄。
“這些措施的實施,都將對減少廢棄塑料食品包裝的環境污染,促進產業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范現國說。
作為食品企業的負責人,范現國代表高度關注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本次大會上,范現國還提出了關于全國“在中小學校開展食品安全選修課”和“關于落實惠農政策 細化糧食收購行業發票管理”的建議。
中國塑料餐具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包裝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李沛生表示:“目前我國包裝廢棄物已經成為第五大污染源,包裝物的回收率只有30%至40%,而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率高達83%,差距巨大。塑料食品包裝要想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就必須解決好塑料食品包裝塑料餐盒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