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再現漲勢。截至記者發稿時,布倫特原油持續上漲,挑戰50美元關口,而紐約原油再度觸及六個月高位47.98美元。之前堅持看跌油價至20美元的投行高盛改口稱,油市供過于求已經“逆轉”,其最新的預測值已提升為每桶50美元!
原油市場供應過剩格局真的轉變了嗎?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風險因素對油價的影響往往是短暫的。當前,全球石油庫存處在歷史高位,供應能力極強,不能說供應過剩問題已經解決。“原油市場真正的牛市要建立在宏觀經濟進入繁榮周期之上,因此目前油價上漲仍然只能定位為反彈。”
機構深度介入 油市風起云涌
5月的國際原油市場上,伴隨油價反彈的,還有各種小道消息:嘉能可(Glencore)囤積了37%的6月布倫特原油期貨供給量,欲“只手遮天”逼空全球石油市場。
據介紹,嘉能可一直在市場上大量搜刮6月的BFOE原油——布倫特原油期貨的參考指標之一。該公司已經控制了超過三分之一的BFOE原油6月裝船的貨量,并計劃買入更多。
據此計算,嘉能可僅就這單一品種便控制了近1000萬桶原油,超過全球日產量的十分之一。此外,根據外電報道,嘉能可還在亞洲大量買入燃料油現貨,一季度就超過2070萬桶。
“此前嘉能可存油的傳聞已經存在。近期,嘉能可套利的行為慢慢凸顯。一些市場觀點認為,嘉能可有可能是在操縱石油價格。”大連重山商品經營有限公司研究中心負責人張強分析,首先,6月是一個很敏感的月份。由于Ekofisk油田檢修的緣故,6月BFOE的原油產量將跌至74萬桶/天,為兩年來最低的月份。6月也代表著原油消耗旺季來臨,這使得市場本身需求增加。相對于需求來說,供給相對減少。而嘉能可偏偏選擇在6月份的供給下手,且布油投資者較少,可以較為輕松地將原油價格抬高,從而獲得巨額利潤。
其次,在操縱價格逼倉這類事情上,嘉能可公司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2013年嘉能可遭美國相關部門調查被疑操縱金屬價格;2012年曾有兩個月的時間內與我國銅生產企業針鋒相對“軟逼倉”。所以有理由猜測,嘉能可有操縱石油價格的嫌疑。
“逼空是國際期貨市場一種獨特的魅力,類似事件在諸多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屢屢出現。”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沈匯川說,但對這種情況應該理性看待:處于供應鏈上游的大型企業本就是天然的多頭,更重要的是在“原油價格中期仍有上行空間”這一觀點已經獲得大部分經濟學家認可的情況下,利用期貨市場鎖定甚至放大利潤也符合邏輯。比如,沙特之所以在低油價時代如此淡定,除了政治因素和自身生產成本較低以外,其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對沖了初期原油下跌的風險。
聚合財富投資研究部總監趙曜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首先,從操作層面來講,原油市場容量十分巨大,即使嘉能可確實控制了37%的6月裝船布倫特原油,和全球范圍內每日原油產量和龐大的原油庫存來說仍然顯得微不足道,以此來操縱國際原油價格顯得能量不足。其次,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一個公司或者財團能夠操縱國際原油價格的先例,因為作為最重要的能源產品,原油還關乎國家能源安全和國際政治局勢。這不僅僅是一個金融問題,對于原油價格的操縱,即使是短期的操縱也將面臨著巨大的阻力。最后,嘉能可剛剛走出信用危機,各監管機構對其的關注處于空前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試圖操縱市場無異于玩火。
國際投行變臉 高盛改口看多
自在黃金市場上“空翻多”之后,擅長變臉的國際投行高盛近日又改口看多油價,給原油市場帶來更多的疑惑。
實際上,市場上很多散戶投資者對國際投行觀點的厭惡情有可原,一些投行言不符實的作風在2013年的黃金市場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證。高盛在 2013年“4·12”和“4·15”兩場貴金屬雪崩后,發表了關于看空黃金至1050美元的觀點,與此同時自己卻悄悄增持,成為當時黃金ETF的第七大持有者。
張強認為,就高盛本身而言,其作為投行主要業務是為企業、機構以及富人提供投資咨詢以及資產管理,而這些決定了他以客戶收益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同時,高盛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投行,經久不衰,美國四大投行之一。因此他對市場的評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言論和觀點會被很多投資者乃至大型的資管公司、基金公司所采納。另一方面,高盛作為美國的大投行,對本國消息的分析更加透徹,受美國政策的影響較大,對國際世紀形勢分析并非那樣全面。可以看出,高盛的頻繁變臉,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借助于其強大的影響力對旗下客戶經濟利益的維護以及作為一個企業對公司本身發展的維護,也受美國國內政策走向的影響。
趙曜認為,對于國際投行的觀點,普通投資者要辯證地看待。首先,要完整、正確地解讀投行的觀點并了解其邏輯基礎。比如,此次高盛的“空翻多”,其長期觀點并未改變,不能簡單理解為高盛已經看多油價了。其次,國際投行發布的價格預期和其實際的操作不一定一致。在這一點上高盛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曾多次被爆出“唱空做多”等言行不一的現象。再次,對于研究員、分析師來說,根據基本面或價格走勢的變化做出價格預期的調整也是合理的。所以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國際投行發表的觀點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成為交易的依據,畢竟分析和交易是不同的概念。認識到這一點,也就可以更理性的看待國際投行“變臉”的情形。
沈匯川說,因為原油的技術面和基本面信息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國際大行頻繁改變中期看法也是正常現象,尤其是市場處于多空動能轉換窗口和市場分歧較大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投行的觀點很多時候還是有前瞻意義的,值得投資者去關注并從中獲得靈感,但切不可盲目篤信。
供需格局未改 做多需防回調
近日布倫特原油持續上漲,挑戰50美元關口,紐約原油再度觸及六個月高位47.98美元。
相關人士分析,最近加拿大大火和尼日利亞爆炸事件持續發酵,疊加委內瑞拉等國石油生產中斷、美國產量下降因素,導致原油供應驟減,市場寄望于油市再平衡開始,甚至猜想5月有陷入供不應求局面的可能。不過,對許多高庫存的國家而言,突發效應對原油市場的實際影響或沒有預想樂觀。
接受采訪的市場人士認為,原油價格在近期出現的持續上行實質上是在炒作供應增量下行的邏輯,或者說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差額在減小,而這種減小主要體現在供應量的下滑,并非是供應過剩的局面得到根本性緩解。
卓創資訊研究員高健表示,近期國際油價持續攀高,主要是受到了全球市場風險事件的推動,尤其是諸多產油國遭受不可抗力,原油產量大幅下滑。比如,加拿大油砂產地突發大火,委內瑞拉局勢動蕩以及美國原油減產等。上述國家原油減產量多達近200萬桶/天,單從數據方面來看,全球石油市場出現了短暫的平衡,甚至是供應緊缺。但從大環境來看,風險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往往是短暫的,很難構成常態化的影響。同時,當前全球石油庫存基本處在歷史高位,供應能力極強,所以遠不能說供應過剩已經完全解決,僅僅是一個短期概念。
沈匯川說,根據模型估算,供應過剩的局面若徹底得到扭轉,WTI油價將上行至70美元/桶,而當前增量下行的短期平衡價格約在50美元/桶左右。事實上,減產的主力在美國,這從美國石油鉆井平臺數據便可見一斑。OPEC國家陷于沙特和伊朗的博弈而難以實質性減產,這種博弈在沙特副王儲小薩爾曼逐步完全掌控沙特原油話語權后愈演愈烈,且平均生產成本較低,供應過剩局面在近期完全扭轉的可能性非常小。
趙曜認為,近期原油價格反彈大概率可以延續,但這并不意味著原油市場已經擺脫了大周期的弱勢格局。原油市場真正的牛市要建立在宏觀經濟進入繁榮周期基礎之上,因此目前油價上漲仍然只能定位為反彈。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看,價格從熊市轉向牛市的過程往往是緩慢的,形態是復雜的。對原油這一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來說,自30美元/桶附近的底部一騎絕塵、扶搖直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投資者在做多原油的同時不可過于樂觀,要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快速回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

